夏日胃口差 饮食需调理好
炎炎夏日来了,很多朋友开始胃口欠佳,饭量减少,看什么东西都没有食欲,稍微吃点油腻就恶心,有些人还出现乏力倦怠、心烦头晕等一系列症状。中医认为,这些人就是患了一种名叫“疰(音同柱,有灌注和久住之意)夏”的病,一般夏季过后,症状可自行改善,但部分人到了来年夏天还会复发。疰夏亦为中暑的先兆,若进一步发展可致中暑。
疰夏来袭,中西说法各异
那么,疰夏的原因是什么呢?
西医说法——这是由“植物神经紊乱,电解质失衡”引起的
一方面,夏季气候炎热,人们大量出汗,汗液带走了很多水及盐分,使身体内的电解质失去平衡,就出现倦怠乏力的症状。另一方面,进食后,食物在胃肠道里消化、分解和吸收,在这个过程中,胃肠壁黏膜血管扩张,以保证血液供应,但是由于天气闷热,为了散去更多的热量,皮肤的血管会扩张,这样一来,流经皮肤的血液增多,胃肠壁黏膜血管的血液就相对缺乏,胃液、胃酸的分泌也随之减少,影响食欲和消化。
中医说法——是因为气阴两虚和暑湿困脾所致
中医有天人相应的理论,认为人体的生理节律与大自然的季节、昼夜、晨昏等规律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也是相参的。
但,人有五脏,而自然却只有四季,这如何对应呢?
原来,中医将夏季分为两个部分,前两个月是夏,最后一个月是长夏。夏和长夏有不同的五行属性,也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
火热为夏,内应于心,在五行当中,夏季和心同属火,因此,夏季和中医五脏中心的关系十分密切。心主血、主神明,在液为汗,夏季气候炎热,人体的阴津随着汗液流失,而津能载气,气也随着阴津流失而耗散,因此夏季最易耗气伤阴,出现气阴两虚的症状,表现为神疲倦怠、乏力嗜睡、眩晕多汗、心烦口渴、纳呆体瘦。舌胖有齿痕、苔薄、脉细弱。
长夏在五行中属土,对应的就是五脏中的脾。长夏季节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湿气最易伤脾土,所谓“脾喜燥恶湿”,湿气困厄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下降,表现为纳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溏泻、恶心欲吐、肢体困倦,舌苔厚腻,脉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