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空中杀手"PM2.5 减排是关键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PM2.5和PM10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超过了其他任何污染物,长期吸入会带来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治理PM2.5是刻不容缓的涉及生命的环保。我国目前对于PM2.5的监测工作,仍属于探索性的研究。专家表示,防治PM2.5,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只控制源头排放就可以了。其实,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着手防治PM2.5,都标志着大气污染防治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与以往的防治有着系统性的差别。
PM2.5源头广泛,均是人为造成
包括煤和石油在内的化石燃料燃烧,以及工业气体排放和建筑工地扬尘,都是城市中PM2.5污染物的主要来源。而PM2.5污染物除了直接来自于机动车、工业排放以及尘土等来源以外,还有一个“二次生成过程”,即排放气体在一定的化学条件下被氧化成为颗粒,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所以不能简单地把颗粒物归咎于某几个来源。
日本从80年代开始一直在对PM2.5细微颗粒对人体的影响进行过许多的分析和讨论,最后专家一致认为,在大城市当中的PM2.5微小颗粒的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尤其是柴油汽车尾气,虽然火山灰以及地面施工的粉尘它也有可能形成2.5微米以下的颗粒,但是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还是来自于汽车尾气。另外,汽车尾气排出的2.5微米以下的颗粒还具有强烈的致癌物质。
PM2.5治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PM2.5与空气中其他污染物一起构成了复合污染,需要做的不仅是控制单一污染物,而是要对各种污染物之间的关联进行协同控制。这需要更加复杂的科学方案,来确定要控制哪些污染物,分别要控制到什么程度,要达到什么目标。这都需要科学研究和决策之间做出协调,是个长期的过程。广州气象专家吴兑称,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大气环境治理的艰巨性、特殊性和长期性。
控制PM2.5采取的重要措施包括:
1、尽快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细颗粒物监测标准和监测体制。目前在美国等地,已经建立起了关于细颗粒物的日常监测和公众通报制度。但在国内,对它的监测基本还是一片空白,其主要原因是我国至今仍未有法规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公布相关监测数据。专家指出,PM2.5的污染一时无法解决。目前首要的应该是政府要对PM2.5进行监测并公布监测结果,而且不应该只公布一个城市一天的平均数值,而应该公布每小时、每个区域的实时监测数据。这就可以让公众了解到自己所处区域的空气污染情况,采取措施减少对自己健康的影响。而且数据高的时候,政府也可以倡导大家绿色出行。
2、加强治理机动车尾气。机动车由于涉及每个人的生活,减排的困难也最大,应该由政府和公众合力去解决。解决措施包括不断提高尾气排放标准,降低每一辆上路车的排放量;还需立法使汽车企业在生产设计汽车的时候,就加装过滤器,同时对于已经在行驶的旧车也安装过滤器,并且加大执法的力度,从源头上控制尾气污染源。2003年,日本东京推出了该国历史上第一个对PM2.5以下颗粒尤其是柴油机、汽车尾气排放的微粒的立法。将近10年过去了,东京的2.5颗粒大幅度下降,目前东京的对2.5颗粒的排放标准是亚洲最严格的,它要求每天不超过35微克,全年平均不超过15微克。目前广州已经开始大规模治理PM2.5颗粒物的工作,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综合治理,先后实施了机动车国Ⅱ、国Ⅲ和国Ⅳ标准,全面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在中心城区260平方公里的区域限行黄标车。
3、治理企业挥发性有机物。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要剑指对复合型大气污染的三大源头———煤炭燃烧、石油燃烧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对一而再制造空气污染事件的企业,及时处罚,严格要求产生污染物质的企业进行处理,直至达标,以此震慑更多无视公众健康的企业管理者。
这些年来,大家单凭个人感觉已经可以确定空气质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而各种信息的确充分表明,中国大陆地区无论东西南北,“空中杀手”已经日益肆虐。面对无孔不入的“空中杀手”PM2.5,我们等待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治理政策。中国的生态系统经过近几十年的掠夺式“发展”之后已经相当脆弱。有网友戏谑:“如果你位于PM2.5浓度红色区域的正中心,想要呼吸到新鲜空气就得背井离乡,穿越千山万水了。”我们希望,吸一口新鲜空气,不要成为越来越遥远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