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命”的应力性骨折
许多人可能对应力性骨折这个概念还很陌生,其实,应力性骨折又叫行军性骨折或疲劳性骨折,是体育运动中的常见伤病,对体育训练效果影响较大,可以说与军人、运动员、建筑工人等职业联系十分紧密。
应力性骨折的临床表现
为帮助大家更客观地了解应力性骨折,专家打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如果把人体骨骼当成一根细铁丝,开放性骨折就像大钳子把铁丝猛地夹断,而应力性骨折就像用手将铁丝不断地弯曲,时间长了,铁丝就会慢慢断掉。因此,尤其是体育锻炼爱好者要特别注意应力性骨折的以下几种临床表现:
压痛。应力性骨折的疼痛表现为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训练时加重,休息后会有所减轻,往往不能引起重视。也有少数患者因疼痛症状明显,难以坚持训练。
肿胀。应力性骨折若发生在浅表部位,如在胫骨前内侧,骨折的局部可能会出现轻微肿胀和表皮温度增高。这种情况特别是在部队组织正步训练时较为常见。
肿块。如果在腿部疼痛症状持续3-4周后,出现边界不清的梭形隆起样肿块,很可能是应力性骨折的表现。运动员们在发现这样的肿块后,要尽快请医生进行诊断治疗。
导致应力性骨折的主要因素
在日常体育锻炼中,一些人由于超负荷训练或者训练方法不当而引起应力性骨折的现象比较常见。据调查显示,发生应力性骨折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训练强度。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运动过量,肌肉极易疲劳,应力性骨折发生的几率就会增加。同时,当官兵身体不适时强行进行训练,即使强度不大,也容易诱发应力性骨折。
训练课目。大部分应力性骨折都发生在承受身体重量较多的骨骼上。比如,野外登山、长途跑步等课目训练时,应力性骨折易发生于跖骨、胫骨、腓骨部位;投弹等课目训练时,易发生在肱骨、肋骨部位。
个体差异。应力性骨折与官兵年龄、性别、身高、体质的差异也有关系。比如,男女运动员合编进行相同强度的训练,女运动员的发病率要高于男兵;身体较胖的人发病率高于身体较瘦的人;骨密度越低,骨质越疏松的人发病率越高;体质较差、训练场上适应能力慢的人发病率较高等。
预防应力性骨折的措施
训练准备充分。训练前要做好准备活动,充分活动开身体,使全身关节韧带完全舒展开来。在从事高强度、高难度训练课目时,尽量了解一些运动医疗卫生常识,穿合体的服装和鞋子。
注重劳逸结合。每晚睡觉前要用热水泡脚,可以改善循环,消除疲劳。保证充足的睡眠,储备好能量。
注意营养平衡。饮食上要注意营养丰富,均衡全面,并适当补充维生素D。坚持每天喝1杯牛奶,增加钙的摄入,这样就可以有效预防应力性骨折的发生